2015年11月1-3日,地科院物化探所在安徽省铜陵市召开“铜陵深部矿原生地球化学多维异常评价与定量预测研究”项目成果交流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省物化探院有关专家以及地科院物化探所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交流研讨。
地科院物化探所矿产勘查地球化学与标准物质研究室主任马生明研究员结合以往多个项目研究成果,介绍了深部矿地球化学勘查理论与方法技术进展。“铜陵深部矿原生地球化学多维异常评价与定量预测研究”项目负责人席明杰以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和年度任务为纲领,系统介绍了2013-2015年度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和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从矿体、矿床、矿田和矿集区等四个尺度开展多维异常体系评价的研究思路,和以成矿体系中元素带入带出迁移量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环境条件研究为基础,开展定量预测评价的工作方法。
项目已初步确立了胡村南斑岩型铜钼矿体、矽卡岩型铜矿体和刺山矽卡岩型金矿床原生异常分带序列,构建了矿体、矿床多维异常模式;查明了铜陵矿集区二叠系栖霞组赋矿地层中元素迁移规律,为开展定量预测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围绕项目任务目标和目前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与会专家交流了铜陵矿集区原生地球化学多维异常体系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应用基础理论,探讨了铜陵矿集区成矿体系中元素带入、带出的迁移量及其在定量评价预测中的应用,研讨了铜陵矿集区原生地球化学多维异常评价与定量预测方法技术。
与会专家对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和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铜陵矿集区及长江沿江地区深部资源勘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项目下一步工作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此次技术交流和研讨,肯定了进展,拓展了思路,明确了方向,解决了技术难题,同时也疏通了项目合作渠道,为未来在铜陵矿集区及长江沿江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