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13日,中国地调局在地科院深部探测研究中心组织评审会,对物化探所承担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专项”)第四项目第三课题“盆地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结题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核工业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李廷栋院士、王小烈书记、刘凤山处长、董树文副院长等18位院士、专家及高级经济师组成,李廷栋院士为专家组组长,中国地调局科外部何庆成副主任到会讲话。
在验收会上,专家们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汇报,集中审阅了课题成果报告、原始资料、出版物汇编、图件资料、审计报告等,经过专家质疑和课题组答疑、专家独立评议和反复讨论,一致同意课题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课题组经过四年多的攻关研究,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达到了课题设计要求和考核指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创新性认识:
一是首次在隐伏矿上方地表气、固介质中同时发现纳米级金属微粒,这些微粒与从矿石中分离出的纳米微粒在形态、粒径和成分组合上具有高度可对比性,表明三者同源,同为内生成矿作用产物。这一成果不仅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提供了直接的微观证据,而且对利用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的微粒分离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寻找隐伏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是研发了土壤微粒地球化学探测技术。试验表明该技术对盆地砂岩型铀矿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深度达到500米;对于捕获来自深部隐伏矿的地球化学信息及快速有效地开展大面积的地球化学扫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发明了专属性活动态提取技术,研发了专属性提取试剂, 建立了元素活动态提取标准化流程。
四是初步建立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多营力迁移模型,盆地盖层下方铜镍硫化物矿床纳米微粒为主的迁移模型和火山岩盆地盖层底部银金矿床浅层流体循环为主的迁移模型。
五是发展了适用于北方干旱盆地快速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编制了盆地隐伏砂岩型铀矿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指南(建议稿)。
此外,课题目前已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 2篇),申请专利3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16名。
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董树文研究员总结时指出:“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隐伏矿上方地表气、固介质中同时发现纳米级金属微粒,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提供了直接的微观证据。课题组要继续消化、研究、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争取在今后的盆地隐伏矿找矿探测工作中做出贡献,也为以后的深部探测工作做好方法技术准备”。